9月27日,杭州亚运会滑板项目女子街式决赛在钱塘轮滑中心结束,中国选手崔宸曦、曾文蕙分获冠军、亚军。作为杭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最年轻的选手,13岁的崔宸曦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亚运会冠军。
与上一奥运周期相比,杭州亚运会滑板项目女子街式决赛采取最新的赛制。所有选手各比拼两轮线路和5轮大绝招,取1个线路最高分和两个大绝招较高分,总分相加后排列名次,十分考验选手的稳定性和综合能力。

崔宸曦在首轮线路中略有失误,以51.18分暂列第3位。次轮线路开始前,场边的教练建议崔宸曦降低难度“保分”,小姑娘选择了冲击高难度,结果在45秒内完成了多个高难度动作。两轮线路结束,崔宸曦以79.14分高居所有选手首位。
随后的5轮大绝招,崔宸曦越比越放松,前两轮大绝招先后得到80.31分、83.17分,建立巨大领先优势。尽管后3轮挑战高难度动作连续失败,仍如愿夺冠。
“我的发挥还可以,首轮线路失误了,第2轮冲(难度)成功了,大绝招环节也发挥出来一点。”赛后接受采访时,13岁的崔宸曦将更多的感谢送给国家队、省队、教练和父母,“刚开始是爸爸带着我滑,后来去省队,并且支持我去别的地方训练,帮助我找教练,另外还有国家队的支持。”
提到赛后身披国旗绕场一周,崔宸曦直言“很自豪”,当被问到“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时,小姑娘犹豫片刻后说:“回家。”至于想要什么礼物?崔宸曦还没有想好,她的眼中现在只有滑板,“平时最喜欢滑板,回去会回顾下比赛,看看视频。”
对最年轻冠军称号没压力

崔宸曦首次接触滑板是在2020年,过去3年多,她从一位热爱滑板的普通女孩,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年轻的亚运会冠军。
刚接触滑板时,崔宸曦只觉得滑板是一项很好玩的运动,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街头滑手、滑板精神等等,“以前我都是在平地上练滑板,后来才知道有道具,还有碗池、街式的项目划分,现在我更喜欢滑板了。”
即使这项运动会导致皮肤被晒得比较黑,也会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依然不能阻挡崔宸曦对滑板的热爱,“我就是很喜欢这项运动,每天都在想着去滑板。我感觉这项运动很帅、很刺激、很快乐,我就是很喜欢。”

在外界看来,13岁参加亚运会并获得冠军的经历堪称传奇,但在崔宸曦眼里,这更像是参加了一场普通滑板比赛,“对于‘最年轻冠军’的称号,我没什么压力。我希望能够参加巴黎奥运会,如果能够获得资格,我希望代表中国取得好成绩,尽自己所能冲击一个好名次。”
曾文蕙要和她一起闯世界
作为中国首位登上奥运会舞台的女子街式选手,曾文蕙曾获得东京奥运会第6名,亚运会站上领奖台后,她接下来也将为巴黎奥运会门票而战。
2018年首次站上亚运会舞台时,曾文蕙也只有13岁,她最终获得女子街式第4名,距离领奖台只有一步之遥。过去5年,曾文蕙愈发成熟。
本届亚运会女子街式决赛,曾文蕙的发挥同样出色,在前两轮大绝招均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她奋起直追,第3轮、第4轮大绝招先后获得78.93分、84.68分,其中84.68分为全场单轮最高得分。直至最后一轮大绝招,曾文蕙还有逆转夺冠的机会,她最终以6.01分的劣势获得银牌。
曾文蕙赛后表示,对自己的整体表现比较满意,“线路环节以及首轮的大绝招有一点小遗憾,没有得到最理想的分数。”对于队友崔宸曦的出色发挥,曾文蕙不吝溢美之词,“她非常优秀,是中国(滑板)的未来。我会和她一起进步,一起去闯荡世界。”
结束亚运会参赛任务后,曾文蕙并没有太多的休息调整时间,她接下来将全力准备下场比赛。由于巴黎奥运会滑板项目的资格与奥运积分赛排名挂钩,曾文蕙还要通过不断参赛提升排名,力争拿到巴黎奥运会门票。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
走进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可见搬运机器人扛着物料平稳前进;杭州萧山体育中心内,安消一体巡检机器人24小时巡查建筑、消防设施等异常情况;位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和亚运村等地,AI画像机器人为游客展示笔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上岗试炼,场面颇具未来感。
以亚运会为窗口,杭州如何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触达未来?
亚运筹备期间,杭州市科技局组织引导本地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研发攻关,联合开展智能亚运应用场景建设,践行“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
“智能,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9月27日,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指挥长胥伟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包括机器人应用,亚组委与杭州市科技局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了“亚运会智能应用专项”,围绕智能安防、场馆仿真、智能观赛等重点场景,共促成40多个项目落地应用,为杭州亚运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强化供需匹配 围绕场景征集项目
一台搬运机器人,需要用到感知、定位、避障、运动规划等多种算法,集成机器人调度管理系统。本届亚运会筹备阶段,杭州蓝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深度视觉感知技术的智能搬运机器人”项目获得杭州市科技局立项补助。
蓝芯科技相关负责人说,视觉机器人的开发仍处于向上爬坡阶段,不断为科创产业的价值赋能。随着智能技术的进步,工业移动机器人在工厂的普及率将越来越高。
“让机器人在观众接待、场馆安保等领域提供服务,供需要有适配性。”胥伟华介绍。依托良好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2019年,科技部复函支持杭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次年4月,《杭州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发布,提出要高质量推进智慧体育与智能场馆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智慧体育产品;探索智能亚运新模式,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面向全球征集“黑科技”并加强应用,创造智能亚运亮点。
记者了解到,按照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原则,在智能亚运计划项目指南编制、项目征集、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过程中,杭州市科技局连同亚组委、杭州市体育局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校、企业等技术研发单位,深度参与项目征集、凝练、设计和研发实施全过程。
“其间,我们鼓励地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营造‘创新不问出身’的政策环境。”杭州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围绕智能安防、智能安检、智能场馆、智能观赛等亚运应用场景需求,杭州市科技局“亚运会智能应用项目”共征集有效选题170多项,经多轮答辩和严格评审后精益求精,确保项目可落地、可实施、能应用。
以应用为重心 放大创新综合效应
在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施家河,一块“5G+8K超高清AVS3编解码技术亚运观赛大屏”十分显眼。这款由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参与研制的观赛大屏,共有4块分布于杭州、绍兴两地,凭超高清画质提升市民观赛体验。
记者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获悉,“8K亚运观赛屏”参照国家六部委关于“百城千屏”的建设要求,由院企联合,就“基于自主标准AVS3的8K超高清电视广播与智能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开展研发,全面支持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3),是一次从AVS源头标准到产品技术实现,再到项目落地的创新应用。
“前期坚持应用导向和结果导向,而在项目落地上,我们注重实效跟踪。确保技术成果用得上、用得好,真正深度赋能亚运办赛、参赛、观赛领域。”胥伟华说,不局限于亚运会,入选的项目成果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可继续发挥作用。

比如在场馆信号处理上,由杭州钱塘信息有限公司牵头的“智能超表面(RIS)的新型移动通信技术项目”,聚焦解决大型活动中网络信号差的问题,可随时根据需要对场馆区域整体或局部的通信信号进行补强或抑制,在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上,为实时多变的场馆通信提供动态保障。
“此次‘亚运会智能应用专项’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胥伟华补充道,不少项目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亚运重大科技任务,吸引跨学科优秀团队和顶尖人才的广泛参与。其中,“基于无介质全息技术的亚运会应用方案”实现了原创突破,填补了国内细分领域的空白。
杭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立足杭州数字产业优势,杭州市科技局提前谋划后亚运时代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将继续用好政府创新补贴的靶向性政策,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助力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