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华8月6日电 (张斌)8月6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靓松家庭农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挑拣、包装新鲜采摘的浦江巨峰葡萄。包装完成后的“浦江葡萄”将搭乘飞机飞往新加坡,于次日出现在当地市场和餐桌上——这是今年首批出口至新加坡的“浦江葡萄”。

8月6日,挂在枝头的“浦江葡萄”。中新社发朱喆昕摄
“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关键是品质要好。”当日,浦江果业协会会长、靓松家庭农场业主陈青松告诉中新网记者,自2017年起,他就推动当地“浦江葡萄”出口,目前已成功走向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陈青松称,保持品质的关键在于控制产量,“少生一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其102亩的葡萄出口种植基地,为保证葡萄品质,工人们精细修剪,使每串葡萄的果形、色度、重量都标准化,亩均产量严格控制在1500公斤以下。“在本地卖,一公斤葡萄在八九元人民币,出口葡萄价格翻倍,给供应商的价格能达到十八元人民币。”

浦江有“中国巨峰葡萄之乡”称号,“浦江葡萄”曾作为G20杭州峰会主供水果之一,现在已经取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刚获得“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目前,浦江县葡萄出口基地已建成4个,正在创建2个,总量位居浙江全省第一。

为更好助力“浦江葡萄”走向国际市场,金华海关通过查检“绿色通道”,在保证通关效率的同时保障出口水果的“鲜”度。比如指导出口果园和包装厂完善以有害生物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溯源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并对已完成包装的葡萄在检测合格的基础上给予查验放行。(完)
中新社金边8月6日电 题:柬埔寨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迎新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柬中两国来说,是共鸣,也是共赢。”柬埔寨华裔青年陈慧玉近日在与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团成员交流时,分享自己在中国求学和中企就职的故事,以及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解与感悟。
自2016年起,清华大学推出“Go Practice”海外社会实践项目。今年6月26日,该校8名博士生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柬埔寨办事处参加社会实践。6周来,他们投入企业经营、管理、施工一线学习,并与属地员工开展互动交流,在实践中了解海外社会和文化,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互信和友谊。
陈慧玉现为金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其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顺利就职该公司商务法规部,负责对外沟通联络和市场营销工作。
中国路桥投资建设运营的金港高速是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项目,这条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和柬最大港口西哈努克港的高速公路既是“友谊之路”,也是“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积极推动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金边市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新兴商圈相继涌现。柬埔寨的变化,陈慧玉看在眼里。她认为,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金港高速运营管理部员工欧小曼和收费站管理员李博文来说,学习中文是职业发展的第一步。身为柬埔寨人,欧小曼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中国电视剧,“我们国家很多青少年都在学习中文,开设的中文学校也越来越多”。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也期待通过努力,在未来实现更高的职业目标。
“金港高速上行走的不仅有我们柬埔寨人,还有中国人及欧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李博文对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团成员说,他曾驾车带着自己的叔叔行驶在金港高速上,为家人带来优质的驾驶体验让他充满成就感,“全程赏心悦目”。

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与柬埔寨青年交流,在情感认知上同频共振。“共建‘一带一路’象征着共享机遇、共谋繁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张瀚文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说。(完) 【编辑:陈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