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机构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局,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气候友好型领域,金融机构才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王兵表示,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应强化两点共识:
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发展全局,经济增长含金量更高,绿色成色更浓,成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机构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局,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气候友好型领域,金融机构才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王兵表示,作为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持续增强绿色金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品牌市场影响力,绿色成为了中国建设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中国建设银行从推动资产结构绿色转型,增强战略业务协同发展,加强绿色领域国际交流,防范气候风险等四方面开展了绿色实践。其中具体包括:
——锚定发展目标,构建绿色资产结构。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
——关注公正转型,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消除贫困、能源安全、创造就业、发展经济等方面息息相关,需要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拉紧合作纽带,加强绿色领域交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主旋律,绿色也已经成为各方合作的共同关注点。
——坚持底线思维,主动防范气候风险。

王兵最后表示,在全球气候变革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应行动起来,建设银行将持续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树立气候友好型银行标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为迈向气候韧性的零碳未来贡献更多金融力量。(完) 【编辑:曹子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将为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同步。
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更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形成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产业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上持续发力。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承载。强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不断优化布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深化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改革,着力增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对接能力,全面构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体系,更好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承载能力。
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效支撑。增强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性,不仅可以涵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也可激发企业家进取开拓精神,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全球高水平复合型领军人才。增加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投入,设立科技产业复合人才培育课程,优化调整科技产业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复合人才培育体系,增强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
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增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税收补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在机构研发和企业孵化中的攻坚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机制。提升普惠政策和优惠政策结合性,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动积极性。提升财政补贴政策与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协同性,增强高技术产业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拓展市场空间。
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助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知识产权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要素融合,从而实现最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力量的快速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创新绩效向产业利润转化,形成有利于创新产出、创新转化的新机制新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作者:任晓刚,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