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此行的考察点之一是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着眼到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痛点,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为城市一线工作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多元化的配套服务。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彰显着“城市温度”,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探索与践行。
4年前,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说文解字》中说:“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1年初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曾说:“群众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始终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习近平推动兴建了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等,使“工者有其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谈城市规划,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提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总书记强调:“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关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总书记说:“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着眼城市生态环境,总书记叮嘱:“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字一句,体现了城市发展中“人民”这一核心。
近年来,上海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破解垃圾分类、白领早餐、老旧房屋改造、养老和助残服务等一系列民生难题,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全国各地也在不断探索人民城市实践路径,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建设人民城市,只有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持续欣欣向荣。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孟利铮 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李丹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网上海12月5日电(记者 范宇斌)近日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长三角区域如何形成创新合力?
浙江杭州城市掠影。 范宇斌 摄
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团队发布了《2023年长三角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据测算,2018年至2022年,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力的年均进步率为4.8%,与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同步。

从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布看,长三角41个城市呈现非常鲜明的“雁阵”格局和梯度差。第一层次为上海,为“头雁”城市;第二层次为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界定为重要支点城市;第三层次为宁波、无锡、芜湖、常州、南通、嘉兴、扬州、镇江,界定为重要节点城市。

“虽然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创新驱动力各不相同,但是从产业布局来看,这样的梯级分布可以集聚创新资源优势,进而带动其他城市,打造起分工不同的创新共同体。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技术领域构建新优势,形成更强的资源集聚力和突破力。”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表示。

在胡卫看来,创新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会向创新驱动力强的城市集聚,而产业链则会向中小城市扩散。通过跨域整合,可以打造强劲活跃的创新共同体。

他认为,“两个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平台的跨域整合。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转化,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把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创新产业,尤其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创新合作中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互利共赢。”胡卫表示,要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全面深度互利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做大多边共同利益,在互利基础上,全面实现共赢。同时,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推动团队成员创新能力提升,并结合各自优势,分工合作,为国内国际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积累经验。
胡卫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还应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长三角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仍有待优化。尽管长三角科研成果丰硕,但其中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还不够。”胡卫坦言道,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有待完善。

对此,他建议长三角应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深度合作。具体合作机制包括系统支持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项目落地机制。
此外,胡卫还指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圈,围绕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协同共建共享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创新平台体系,集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以制造业、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打造世界制造业研发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完)